2024-05-04 15:37:37 文章编号:324 本站公告

故宫,这座中国古代帝王的宫殿,见证了无数历史风云。在它的漫长历史中,却有一位特殊的访客——电影明星尊龙。

《末代皇帝》的造访

故宫中的尊贵身影尊龙在紫禁城的历史瞬间

1986年,由贝纳多·贝托鲁奇执导的奥斯卡获奖影片《末代皇帝》在中国上映。在这部影片中,尊龙饰演了中国末代皇帝溥仪。为了拍摄这部影片,尊龙曾多次到访故宫,深入体验溥仪的生活环境。

一次,尊龙在故宫的御花园中拍摄了一组照片。照片中的他身着龙袍,正襟危坐于龙椅之上。尊贵的气质与威严的神态,仿佛溥仪本人穿越时空,重回故宫。

尊龙在故宫御花园拍摄《末代皇帝》

与历史对话

<

紫禁城的历史

紫禁城(一般指北京故宫)的历史:

北京故宫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建设,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紫禁城大火,前三殿、奉天门、文武楼、午门全部被焚毁。

至嘉靖四十年(1561年)才全部重建完工。

嘉靖时期,故宫三大殿名称改为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开始重建紫禁城其余被毁部分建筑,至康熙三十四年基本完工。

清朝入关之后,依照明朝的旧例,顺治帝和康熙帝都将乾清宫作为居住和处理朝政的主要场地。

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后,紫禁城宫殿本应全部收归国有,但按照那时拟定的《清室优待条件》,逊帝爱新觉罗·溥仪被允许“暂居宫禁”,即“后寝”部分。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对故宫建筑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同时整理出大量的文物。

1961年国务院颁布故宫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故宫博物院现存文物150万件(套)。

1987年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辟为“故宫博物院”。

扩展资料:

紫禁城的部分珍品介绍

1、《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是公认的千古名画第一巨作,无价之宝。

为北宋画家张择端所作,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叶、徽宗时代首都汴京(今开封)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

全图分为三个段落。

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550多个各色人物。

该画首先收藏在北宋宫廷,曾在宫内四进三出。

其最后一次出宫,是当年溥仪和溥杰偷偷运出宫廷,然后被带到长春,最终凌乱地堆在了东北博物馆的临时库房。

1950年冬天,古书画鉴定专家杨仁恺无意中发现该图。

当时已出现多幅该画赝品,杨仁恺最初不敢相信这幅就是真品,经多方鉴定方确认其身份。

2、《平复帖》

西晋陆机的《平复帖》在于它在中国书法史上的珍稀性和独特性,它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书法真迹,被尊为“中华第一帖”。

创作时间至少在1700年前,比王羲之的《兰亭序》还要早60多年,至今不腐。

内容为陆机向朋友问候疾病的书札,因有“恐难平复”的字样,故取名《平复帖》。

《平复帖》本为清宫旧藏,嘉庆帝将其当作珍玩稀品赏给亲王,遂流出内府。

民国期间,为恭亲王后人珍藏。

1937年,为了给母亲治病筹措费用,恭亲王后人意欲出卖,几经转手落入英国。

张伯驹以4万大洋购入,并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平复堂”。

3、《梅鹊图》

沈子蕃缂丝《梅鹊图》轴为故宫织绣的代表作品。

此图轴丝质,依画稿缂织。

以十五六种色丝装的小梭代笔,巧妙搭配,画面色泽和谐。

以“通经断纬”的手法缂织,并娴熟地运用了多种缂丝技法。

所用丝线之经密度20根/cm,纬密度44-46根/cm,精工细密。

是南宋时期缂丝工艺杰出的代表作。

北京故宫的历史

北京故宫,又称紫禁城,金碧辉煌,雄伟壮观,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也是世界古建筑宝库中一颗独放异彩的明珠。 故宫像一部卷帙浩繁的史书,凝结著历史的烟云,记载着岁月的沧桑,每一座殿宇楼台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每一处红墙黄瓦都凝聚著厚重的历史,每一根画栋雕梁都铭刻着昔日的辉煌。 故宫以其独特的地位、神奇的魅力、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于1961年被定为国家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应海内外读者的要求,《中华文物》版自本期起特辟《紫禁城宫殿》专栏,连载北京故宫博物院专家撰写的文章,介绍故宫丰富的古代建筑艺术,敬请读者留意。 紫禁城由来及概貌 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的中央,之所以称为故宫是因为它曾经是明清两代帝王的宫殿,现在是故宫博物院所在地。 它的城垣高10米,四隅有角楼,城有四门。 城中建筑多覆以黄色琉璃瓦,城外环绕着52米宽的护城河。 我国古代天文学家通过观察天体,发现以北极星为中枢的紫微星垣的位置恒居不变,是星辰的中心,故而把“天上君王居住的天宫”称作“紫微宫”。 封建皇帝“拥有天地”,住所是戒备森严的“禁地”,因此人们把围以高墙的皇帝居住地称为紫禁城。 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明朝仿效都城南京宫制在元大都遗址以东建造宫殿,永乐十八年底正式建成,就是北京的紫禁城。 次年,明迁都北京。 此后五百年间,皇宫紫禁城成为明清24位皇帝临朝为政和日常生活的地方。 清代对明宫进行了修缮和重建,并更改了一部分宫殿的名称。 至今仍保持原有的规模,共有建筑980座,8700余间,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 紫禁城建筑以午门、太和门、三大殿、乾清门、后三宫、坤宁门、钦安殿、神武门为中轴线。 此线向南、北延伸,正是当时北京的南北中轴线。 城内则以乾清门为界,南为外朝,是皇帝举行隆重典礼的地方﹔北为内廷,是皇帝、后妃们日常生活的地方。 宫殿中的正殿均坐北向南,以南为前,以东为左。 紫禁城内,中轴线两边的建筑布局层次分明、主体突出、对称均衡、动静结合、完整统一﹔集中体现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和独特风格,反映了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 紫禁城内最高建筑 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上有5座门楼,俗称五凤楼,两翼城楼如雁翅,又称为雁翅楼。 墩台平面成“凹”形,开阔而庄严,气势浩大雄伟。 正中的门楼面阔9间,进深5间,象征古代帝王位处九五至尊,是紫禁城内最高的建筑。 门楼上左右有钟鼓亭。 李自成攻北京就是自此进入紫禁城的。 午门内是规制严整的广场,五座雕栏玉砌的内金水桥横跨内金水河。 站在桥上凭栏东望是高大的协和门,门南北共22间庑廊(正殿两侧的房屋),那是昔日的内阁公署所在地。 内阁是明清两代设置在宫中辅佐皇帝办理国家政事的机构。 主要职责是草拟和传达皇帝的诏令、批阅和进呈官员的奏章文书,曾经有很大的权力。 与协和门相对的西面是熙和门,它的北侧庑廊是原来的翻书房(负责满汉文互译的工作)﹔南侧庑廊为起居注馆(记录皇帝的言行)。 午门正北的太和门是紫禁城内最大、最华丽的门。 太和门是明朝“御门听政”的地方,皇帝在此亲自接受臣下的朝拜、上奏,并颁发诏令、处理政事。 太和门东西两侧的昭德门和贞度门的两门庑是侍卫们值班休息的地方。 太和门内东庑中的高大殿宇是体仁阁,是三大殿的陪衬建筑,后来是内库缎库。 清朝曾经在此处进行御试和宴请文人。 太和门内西庑是各内库所在地,其中弘义阁与体仁阁相对。 与左翼门相对的是右翼门。 这些建筑及其南北的配房是紫禁城内库中的银库、皮库、衣库和茶库。 故宫外朝三大殿 太和殿 太和门正北的雄伟宫殿就是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曾有奉天殿、皇极殿等名称,35米多高,是重檐庑殿式建筑,建筑面积为2377平方米,72根柱子,其中有6根蟠龙金柱,四面是“金扉和金锁窗”,是我国古建中开间最多、进深最大、屋顶最高的一座宫殿。 重檐庑殿顶是我国木结构建筑中最尊贵的屋面形式,屋顶上有九个走兽也是全国之最。 所有这些设计,都充分显示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威严。 太和殿前的丹陛上,东有日晷,是我国古代计时器﹔西为嘉量,俗称“官斗”,是乾隆时期仿新朝王莽时的形式制造的,上面有乾隆时期的铭文。 还有鼎式炉、铜龟、铜鹤,是举行典礼时放置及点燃松柏枝和檀香的器具,象征江山永固。 丹陛上还有两个铜缸,可以注水防火,缸下有石为垫,以备冬天气温低时点火加温,防止水冻结冰。 太和殿东有中左门,清初议政大臣每到上朝时,就在此门外会议。 太和殿西面是中右门。 中和殿 太和殿后面是中和殿,曾名华盖殿和中极殿,这座宫殿规格较小,曾遭火灾,方檐圆顶,内顶雕刻彩绘极其精美。 每逢皇帝亲临太和殿典礼前,在此殿小坐,翻阅表具奏章,接受内阁、内务府、礼部和侍卫等官员跪拜行礼。 清朝每10年修纂一次的玉牒(就是皇室的家谱)修好后进呈皇帝审阅时,也在此举行较隆重的仪式。 保和殿 中和殿后面是保和殿,曾名谨身殿、建极殿。 明朝册立皇后、册立皇子颁诏、百官称贺上表的时候,皇帝都是先在这里穿上礼服,再到奉天殿升座。 清代每年除夕,皇帝就在这里宴请少数民族王公大臣。 乾隆后期,此处成为殿试的场所。 保和殿东侧有后左门,里面是大臣值班的地方,称为值房﹔与其相应,保和殿西就是后右门。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合称“三大殿”,是外朝的中心建筑,它们坐落在由“土”字形相连的台基上。 古代“五行说”认为土居中央,台基设计为“土”字形,寓含三大殿乃天下中心的意思。 太和殿东西两庑是当初紫禁城的内库,有茶库、皮库、铜库等。 中和殿后东西两庑之中一度存放著清世宗雍正皇帝批阅的奏章,堆积如山。 如今太和殿以北、保和殿以南的东西两庑在故宫博物院的努力下,辟为展馆对观众开放。 其中保和殿西庑为绘画馆。 书画是一种特殊文物,不宜长时间展示,因此展品经常更换,这也使院藏大量珍贵的古代书画作品能不断与观众见面。 保和殿东庑现为钟表馆,展出故宫收藏的精美钟表,并有功能展示,让观众领略展品精良的工艺和巧妙的机关,既表现了我国古代传统文化,又有强烈的异国情调。 故宫全景 太和殿的台基上放置的十八个大铜炉,据说代表当时十八个省份。 每当大典,铜炉中燃烧檀香,香烟飘渺,云腾雾绕。 参考: /BIG5///故宫在明清时期,当它作为明清皇帝的皇宫时,称为紫禁城 。 紫禁城筹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永乐十五年(1417年)开始大规模兴建,永乐十八年(1420年)基本竣工。 从此,紫禁城开始了它作为明清两代国家政治中枢的历史。 清宣统三年(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爆发。 宣统皇帝被迫宣告退位。 随着统治中国200多年的清王朝的被推翻,紫禁城作为国家统治中心的历史亦宣告结束。 但据南京临时 *** 制定的《清室优特条件》,逊帝溥仪及皇室成员得以暂居紫禁城内廷,直至1924年11月5日,溥仪及其眷属方被逐出宫,真正结束了清皇室盘踞紫禁城的历史。 从此,紫禁城以「故宫」称于世。 其后,在对清室物品进行清点,并进行了大量的筹备工作之后,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 新中国成立后,故宫的各项工作得到全面加强。 1961年,故宫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遗产」。 故宫成为举世闻名的文化古迹和博物馆。 参考: chiculture//frame?id=/sweb1206

北京故宫:历史与文化的瑰宝

1、北京故宫的历史北京故宫,又称紫禁城,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位于北京市中心。 始建于年,耗时14年完工。 作为世界上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群之一,故宫以其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上重要的文化遗产。 在明清两代共达500多年间,故宫曾是24位皇帝及其后妃、子女和数万名仆从居住和办公之地。 这里见证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与礼仪制度发展演变过程,并承载着无数历史事件与传说。 每一个角落都有着深厚而独特的历史意义。 在长时间里封闭于外人之外,在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后才对公众开放。 如今每天都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参观触摸这座巍峨壮美而神秘庄重的建筑群。 2、北京故宫的建筑风格北京故宫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宫廷建筑艺术。 故宫主要由正殿、后殿和侧殿组成,整个建筑群以黄色为主色调,象征着皇权与尊贵。 故宫的大门是金水桥和午门。 金水桥是一座高大雄伟、气势磅礴的拱形城楼式大门,象征着皇帝统治天下;午门则是进入内城区域必经之地,也是举行重要仪式时进行游街巡幸的场所。 在故宫内部有许多精美绝伦的建筑物,如太和殿、乾清宫等。 太和殿作为最重要最庄严肃穆的大殿,在明清两代都被用作举行重要典礼活动之地;乾清宫则是后妃居住之处。 3、北京故宫中珍贵文物北京故宫收藏了数以万计珍贵文物,其中包括书画、陶瓷器、玉器、珠宝等各类艺术品。 这些文物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的艺术成就,也反映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故宫最著名的文物之一是《清明上河图》,这幅绘于北宋时期的卷轴画描绘了当时京城汴梁繁华景象,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此外,故宫还收藏着许多明清两代皇帝使用过的器物、服饰以及来自各地贡献给皇帝的礼品。 这些珍贵文物通过展览和保护工作向世人展示着中国古代文化与智慧。 4、北京故宫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北京故宫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与礼仪制度发展演变过程中重要见证者之一,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在政治制度方面,故宫体现了封建王朝集权专制体制下皇权至高无上的思想观念。 其建筑布局和装饰都体现了皇权的威严和尊贵。 其次,在礼仪制度方面,故宫规定了一系列繁复而庄重的礼仪程序,这些礼仪程序不仅是皇帝及其家族成员生活中必须遵循的规范,也影响着整个社会。 这些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并延续至今。 总之,北京故宫作为中国历史与文化的瑰宝,以其丰富多样的历史内涵、独特精美的建筑风格、珍贵无比的文物收藏以及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等方面都值得我们深入探索和学习。 通过对故宫的参观与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与礼仪制度发展演变过程,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


相关标签: 尊龙在紫禁城的历史瞬间故宫中的尊贵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