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20 13:20:42 文章编号:45 最新资讯

湖北坚持以61530行动为基础,体校建设取得新成效。继首批省市县三级共36所体校入选湖北省全面深化体校建设61530行动计划后,今年,又有4所体校加入其中,总数达到40所。

助力新时代健康成长湖北青少年体育蓬勃发展

按照计划,到2025年,湖北将构建起以6所省属体校、15所市州体校、30所市县体校为主要阵地的“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助力湖北体育强省建设。

湖北小轮车队腾空翻转,备战全运会

3月28日,记者来到位于潜江市少儿体校的湖北省小轮车训练基地,湖北小轮车队正在此处进行备战,腾空、翻转、360度旋转……他们骑着小轮车在空中变换出各种姿势,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

10岁的雷梓萱,来自与潜江市少儿体校一墙之隔的潜江市园林第六小学。在看到湖北小轮车队这样的训练后,这位小姑娘就喜欢上了这项运动,并尝试进行练习,最终加入到队伍中。“我觉得这项运动非常酷,我会向哥哥姐姐们学习,继续挑战高难度。”

湖北小轮车队组建于2018年7月,2018年12月湖北省体育局授牌成立湖北省小轮车训练基地,并与潜江市政府签约共建湖北省小轮车队。今年19岁的张书豪来自湖北襄阳,原本练赛艇的他转项小轮车运动。据他介绍


体育如何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

体育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体能提升、心理调节、社交能力提升、培养意志品质、促进骨骼发育。

体能提升:通过体育运动可以增强青少年的身体机能,提高身体素质和免疫力,增强身体的协调性、平衡性和灵活性。

心理调节:体育运动可以帮助青少年释放压力,调节情绪,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心态和乐观开朗的性格,增强自信心和团队精神。

社交能力提升:通过参加体育活动,青少年可以结交更多的朋友,拓展社交圈子,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同时通过与他人的合作与竞争,增强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培养意志品质:体育运动可以培养青少年的毅力、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促进骨骼发育:通过体育运动可以促进青少年骨骼的发育,使他们的身高、体重等身体指标更加健康正常。

好处如下所述:

增加心肺功能,以长期的眼光来看,可以减少心脏血管疾病的危险性。是控制体重最有效的方式,同时可以控制热量的摄取量。

运动课程的参与为社交机会之—。有助于改善体型,因为运动可以调节松弛的肌肤,并减低脂肪含量,使你拥有健康的感觉。有助于消除精神的紧张与压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文件全文

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1.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青少年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学校体育工作取得很大成绩,青少年营养水平和形态发育水平不断提高,极大地提升了全民健康素质。 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一方面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社会和学校存在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休息和锻炼时间严重不足;另一方面由于体育设施和条件不足,学生体育课和体育活动难以保证。 近期体质健康监测表明,青少年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指标持续下降,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城市超重和肥胖青少年的比例明显增加,部分农村青少年营养状况亟待改善。 这些问题如不切实加以解决,将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乃至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2.青少年时期是身心健康和各项身体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 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不仅关系个人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而且关系整个民族健康素质,关系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 体育锻炼和体育运动,是加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磨炼坚强意志、培养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对青少年思想品德、智力发育、审美素养的形成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各地和各级各类学校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使广大青少年在增长知识、培养品德的同时,锻炼和发展身体的各项素质和能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3.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充分保证学校体育课和学生体育活动,广泛开展群众性青少年体育活动和竞赛,加强体育卫生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全面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青少年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和全社会珍视健康、重视体育的浓厚氛围。 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青少年普遍达到国家体质健康的基本要求,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明显提高,营养不良、肥胖和近视的发生率明显下降。 通过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坚持不懈地推动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发展,不断提高青少年乃至全民族的健康素质。 认真落实加强各项措施4.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把健康素质作为评价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 加快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考试评价制度,发挥其对增强青少年体质的积极导向作用。 全面组织实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并逐步加大体育成绩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中考成绩中的分量;积极推行在高中阶段学校毕业学业考试中增加体育考试的做法。 普遍推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报告书制度、公告制度和新生入学体质健康测试制度。 认真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建立和完善学校体育工作规章制度。 5.广泛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鼓励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形成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热潮。 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和体质状况,积极探索适应青少年特点的体育教学与活动形式,指导学生开展有计划、有目的、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努力改善学生的身体形态和机能,提高运动能力,达到体质健康标准。 对达到合格等级的学生颁发“阳光体育证章”,优秀等级的颁发“阳光体育奖章”,增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荣誉感和自觉性。 6.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各级各类学校要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加强素质教育,努力促进青少年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 中小学要切实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体育锻炼。 7.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 中小学要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标准,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其中小学1━2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每周2课时;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必须在下午课后组织学生进行一小时集体体育锻炼并将其列入教学计划;全面实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每天上午统一安排25━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认真组织学生做好广播体操、开展集体体育活动;寄宿制学校要坚持每天出早操。 高等学校要加强体育课程管理,把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学校日常教学计划,使每个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三次课外体育锻炼。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提出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具体要求并抓好落实。 因地制宜地组织广大农村学生开展体育锻炼。 有针对性地指导和支持残疾青少年的体育锻炼活动。 要切实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按照开设体育课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需要,配齐配强体育教师。 8.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学生体育运动会,积极开展竞技性和群众性体育活动。 各级政府要定期组织综合性或专项性的学生体育运动会。 学校每年要召开春、秋季运动会,因地制宜地经常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体育活动和竞赛,做到人人有体育项目、班班有体育活动、校校有体育特色。 进一步办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充分发挥其对群众性体育的示范带动作用。 完善高等学校和高中阶段学生军训制度,丰富军训内容,开展“少年军校”活动,发挥学生军训在增强体质、磨炼意志等方面的作用。 注重发展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和特长,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两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 9.帮助青少年掌握科学用眼知识和方法,降低青少年近视率。 中小学教师和家长都要关注学生的用眼状况,坚持每天上下午组织学生做眼保健操,及时纠正不正确的阅读、写字姿势,控制近距离用眼时间。 学校每学期要对学生视力状况进行两次监测。 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确保照明、课桌椅达到基本标准,改善学生用眼卫生条件。 10.确保青少年休息睡眠时间,加强对卫生、保健、营养等方面的指导和保障。 制定并落实科学规范的学生作息制度,保证小学生每天睡眠10小时,初中学生9小时,高中学生8小时。 积极开展疾病预防、科学营养、卫生安全、禁毒控烟等青少年健康教育,并保证必要的健康教育时间。 建立和完善学生健康体检制度,使青少年学生每年都能进行一次健康检查。 建立和完善青少年营养干预机制,对城乡青少年及其家庭加强营养指导;通过财政资助、勤工俭学、社会捐助等方式提高农村寄宿制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伙食补贴标准,保证必要的营养需要。 建立青少年营养状况监测机制,加强青少年食品卫生专项监督检查。 根据新时期青少年青春期特征和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逐步建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和服务网络。 11.加强学校体育设施建设。 各级政府要认真落实《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统筹协调、因地制宜,加强学校体育设施特别是体育场地建设。 城市和社区的建设规划要充分考虑青少年体育锻炼设施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基本的设施和条件。 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要与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统筹考虑、综合利用。 把“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与农村中小学体育设施建设结合起来,改善农村学校体育条件。 公共体育场馆和运动设施应免费或优惠向周边学校和学生开放,学校体育场馆在课余和节假日应向学生开放。 12.加强体育安全管理,指导青少年科学锻炼。 学校要对体育教师进行安全知识和技能培训,对学生加强安全意识教育。 加强体育场馆、设施的维护管理,确保安全运行。 完善学校体育和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安全责任,完善安全措施。 针对青少年的特点,加强对大型体育活动的管理,做好应急预案,防止发生群体性安全事件。 所有学校都要建立校园意外伤害事件的应急管理机制。 建立和完善青少年意外伤害保险制度,推行由政府购买意外伤害校方责任险的办法,具体实施细则由财政部、保监会、教育部研究制定。 要加强体育科学研究,积极开发适应青少年特点的锻炼项目和健身方法,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为青少年体育锻炼提供科学指导。 加强全社会支持青少年体育工作的合力13.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加大对体育事业尤其是中小学体育设施的投入,正确评价学校的教育质量,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建立在党委和政府领导下,教育、体育、卫生部门和共青团组织等共同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解决青少年体育工作中的重要问题。 14.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学校体育的督导检查。 建立对学校体育的专项督导制度,实行督导结果公告制度。 健全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定期监测并公告学生体质健康状况。 加大体育工作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在教育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中的权重,并作为评价地方和学校工作的重要依据。 对成绩突出的地方、部门、学校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对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地区和学校,实行合格性评估和评优评先一票否决。 15.制定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基本标准,加大执法监督力度。 通过制定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基本标准,进一步明确国家对各级各类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卫生条件和师资的基本要求。 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执行义务教育法和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法律法规,并加强督促检查。 对学校体育卫生基本条件不达标的,要限期整改。 16.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妇联组织的优势和特色,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体育锻炼活动。 青少年活动中心、少年宫、妇女儿童中心和其他校外教育机构要把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作为重要职能。 积极倡导和鼓励创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外体育活动和团、队活动,充实课外生活,努力把更多的青少年吸引到健康向上的体育活动中来。 17.切实加强对学校卫生的监督与指导。 学校卫生是国家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 要把城乡中小学生作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重点覆盖人群。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相关卫生医疗机构要明确专人负责指导和协助学校的卫生工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为行政区域内学校提供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定期对学校的食品卫生、饮用水、传染病防治等开展卫生监督、监测,依法进行免疫预防接种,所需费用纳入公共卫生经费支付范围。 中小学要依据《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规定,设立卫生室,配备校医或专(兼)职保健教师,在卫生部门指导下开展学校卫生工作。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卫生行政部门建立巡查制度,加强行政区域内的学校卫生管理。 18.加强家庭和社区的青少年体育活动,形成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合力。 家庭教育对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起关键作用。 要在广大家长中倡导健康第一的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成才观,注重从小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饮食卫生习惯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励家长和孩子共同参加体育锻炼。 学校、社区要和家庭加强沟通与合作,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家庭、社会形成科学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式。 19.进一步完善加强青少年体育的政策保障措施。 中央设立专项资金,实施“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器材支持项目,帮助义务教育阶段中西部农村学校配备体育活动器材。 在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和卫生新校园建设工程中,切实加大对学校食堂、饮用水设施、厕所、体育场地的改造力度。 把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健康体检的费用纳入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其他学生由省级政府制定统一的费用标准和解决办法。 学校要切实保证体育卫生工作的正常开展,所需经费从公用经费中提取和安排。 20.努力营造重视青少年体育的舆论环境。 大力宣传和普及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健康观,加大对群众性学生体育活动的宣传报道,形成鼓励青少年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社会氛围。 要以迎接奥运会、举办奥运会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使北京奥运会成为广大青少年积极参与、推动全民健身运动迈上新台阶的奥运会,让广大青少年以实际行动与奥运同行,充分展示新时期青少年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体育锻炼对青少年健康成长有何影响

英国著名的伊顿公学有一个宗旨----运动第一,学习第二。 因为他们认为,体育的本质是人格的教育。 那什么是体育?体育的要素是团队合作,是顽强拼搏,是坚持不懈,是崇尚荣誉,所有这些都是一个人的社会化指标,体育的核心就是人格塑造。 那么体育课对学生健康有些什么样的影响,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体育运动对青少年智力与身体发展的影响  1、巴甫洛夫学派的研究证明,神经过程强的人在相当强的附加刺激的作用下,能够集中注意力:而神经过程弱的人在相同条件下,则不能集中注意力。 神经过程强而灵活类型的人知觉广度大,弱而不灵活的人知觉广度小,神经过程平衡的人注意力不易分散。 同时,学校体育运动研究表明,适当的体育运动,不但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也是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与手段。 2、我国少年儿童锻炼明显不足,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令人忧虑,少儿体质已敲响警钟,《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行为调查》显示,在休息和节假日的空闲时间,学生最喜欢做的事是:上网聊天和游戏、看电视,出去运动的不足三成。 少儿体质一直呈现持续下降趋势,导致的结果最典型的就是肥胖和近视。 而过去20年里,我国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持续下降,心理和沟通障碍、网瘾和自杀问题逐年增多。 3、青少年阶段孩子都处于正向增长期,正是抓住体育锻炼的最佳时期。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道路的新起点,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活动,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学会科学健身方法,对孩子的整个人生都是重要的。 4、美国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指标,是引导学生们普遍重视运动,这种理念值得我国借鉴。 在美国大学入学实行的多元评价体系中,一名在中学运动队有优异表现的学生,获得的评分可能达40分,而一名高考满分者得到的评分只有25分,可见美国学校对体育的重视程度。 这种注重过程评价、真正的运动能力以及与大学培养目标的结合,使之每个学生在中学里都必须至少参加一种体育项目的训练。 二、体育运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健康一直是人类追求的目标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随着历史的发展以及人类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已不仅仅局限于躯体没有疾病的概念。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四维健康概念明确增加了除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之外的“社会适应”和“道德健康”这样的社会学范畴内容。 但心理健康的标准是没有办法数量化的,人们一般所说的心理健康是指身体、智能及情感上保持同他人的心理不矛盾,并能将个人心理发展为最佳状态。 体育运动对维持和促进人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人们很早就有认识。 奥林匹克发源地古希腊很早就有把体育锻炼作为增强人的体质和培养人的意志品质与心理承受能力必要手段。 我国《礼.大学》中所言的“心宽体胖”,意即心理健康之人身体就好;反之身体好的人,也有利于心理健康。 大量研究表明,体育运动除增强体魄、培养意志品质外,对人体心理健康促进作用亦十分明显。 体育运动是一种低经济支出、低风险和低副作用的有效改善心理健康手段,它对学生心理健康有多方面的积极影响。 1、体育运动有助于促进学生智力水平发展  体育运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运动者在过程中除注意力高度集中外,还要有目的地观察、记忆、思维和想象。 此举能有效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和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作用,使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的转换过程得到加强,从而改善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准确性,促进人体感知能力的发展,使运动者大脑思维想象的灵活性、协调性和反应速度等均有所提高。 体育运动还能使人体在空间和运动感知能力方面得以提高和发展,促使本体感觉、重力觉、触觉和速度等更为准确与敏捷,提高脑细胞工作的耐受能力。 对学生而言,较长时间的学习即脑力劳动过后,适当的体育运动有益于他们呼吸、血液循环和神经细胞兴奋与抑制的交替,有助于学生的注意力、想象力、记忆力和思维分析的心智能力的健康发展,并使其情绪稳定、性格开朗、疲劳感下降等。 这些非智力成分对学生的智能发展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2、体育运动能提高学生自我知觉和自信心  “更快、更高、更强”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是体育运动的崇尚目标,体育运动能培养和塑造良好的个性心理已被世人认可。 参加体育运动就必须遵守竞赛规则、克服困难、制约和调控自己某些行为,以便在竞赛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珍惜自己获得胜利的权利。 同时每一个参与运动的人都承担着让对手尽其所能的义务,通过运动的方式表达团结、友谊、和平、进步等人类先进的思想与愿望,在公平竞争中锤炼自己的品行,在成功与失败、荣誉与耻辱、竞争与退让、个人与祖国之间做出抉择,在抉择中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这个过程对培养和塑造良好个性心理是十分有利的。 资料显示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学生能在体育运动中寻求到安慰和满足,整体精神面貌和自信心均表现良好。 3、体育运动能调节学生情绪,增进快乐  体育运动特别是那些自己喜欢和擅长的项目,可以使人从中体会到快乐的感觉。 所以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使学生从中得到乐趣,从而振奋精神、陶冶情操,并使烦恼、不安、寂寞、自卑等不良情绪得以缓解,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 此外体育运动由于能减轻紧张和压抑而引起的神经系统病变,所以对有轻微神经衰弱的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改善和治疗作用。 4、体育运动能改善学生间的人际关系  科技的日新月异和当今知识经济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已经变得越来越“小”。 经济“全球化”使人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越发重要。 现代高技术带来的生产方式的转变使得劳动个体化日益凸显,造成了人与人之间感情交流的匮乏和人际关系的疏远。 有专家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人际关系是影响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日常生活中不难发现,人际关系好的人总是心情愉快、精神饱满,对所有事情都充满兴趣,因此他们生活的很安逸与舒畅。 而那些人际关系一般或不好的人则常常无精打采、抑郁寡欢,总是缺乏一些生活的乐趣。 而体育运动可以改变这一现象。 因为体育运动的竞技性与群体性为人际交往提供了机会,使人与人之间在激烈竞争的同时形成提供了一种亲和力。 体育运动中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能直接或间接地传递信息,不用言语即可相互交流和找到知趣相投的知音。 学生们在运动中能较好克服孤僻,忘却烦恼和痛苦,协调人际关系,扩大社会交往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还有体育运动的团体性对参与者提出了相互交流、相互信任、相互鼓励的要求;参与者只有互为默契,密切配合,充分发扬团队精神才能取得好的成绩。 所以性格怪癖、郁郁寡欢的学生,参加体育运动能使他们改善人际关系,帮助他们重新认识自己的价值,树立自信心,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 5、体育运动能减轻应激反应和消除疲劳  体育运动由于能降低肾上腺素感受体的数目和敏感性,所以能减轻应激反应。 经常性的体育运动还可以降低心率和血压而减轻特定的应激源对生理的影响,所以体育运动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增加入的心理坚韧性。 试验表明一些高应激反应的人群接受散步或慢跑的预防应激训练后,处理应激情景的能力远强于未接受任何方法训练的被试者。 疲劳是一种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的综合性症状。 研究表明一个人在体育运动时情绪消极或任务要求超出个人能力时,生理和心理都会很快地产生疲劳。 而如果在体育运动中情绪状态良好及保持中等强度运动量时,就能减少和延缓疲劳。 经常性的体育运动能提高和改善最大心输出量、肺活量和最大肌肉力量等生理功能也能起到减少和延缓疲劳之功效。 此外有研究指出,身体运动后能促进大脑分泌内啡肽,该化学物质具有类似吗啡对人体作用一样的效应,可使人产生欣慰快感和减少疼痛。 内啡肽引起的这种欣慰快感还可以降低抑郁、焦虑、困惑及其他不良情绪的程度。 6、体育运动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和树立成就感  意志品质是指一个人的果敢性、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主动独立等精神。 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 果敢、顽强、具有强烈的成就意识,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 现代学生非常注重人生价值和提升人格魅力,而体育运动则在此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体育运动中需要不断克服客观困难(如气候环境的变化、身体素质与能力的限制及意外等)和主管困难(如紧张、畏惧心理、失意、疲劳等),学生在运动的过程中越能努力克服困难,也就越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这使得体育运动古今中外一直是校园里影响极为广泛和备受学生关注的事业。 学生们参加体育运动并在锻炼中不断战胜与超越自我,使得生理机能、身体素质、运动技能技巧得以增强和提高时,就会产生自我成就的认识和情感体验,愉快、振奋和幸福感就会油然而生,使学生能重新认识、把握、提升自我,所以体育运动的成效对当代学生的健康成长十分有益。 三、心理健康有利于体育运动  美国南加州大学医学博士赫伯特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将患有神经过敏性紧张与失眠症的30个学生随机分为甲乙丙三组:甲组服用400毫克氨基甲酸酯镇静药,乙组不服药但愉快地参加体育运动。 丙组不服药但被迫参加一些不喜欢的体育运动。 实验结果表明乙组的运动效果最好,甲组次之而丙组最差。 这组实验说明轻松的体育运动,胜于服用药物,运动中心理因素对运动效果和健身医疗效果有明显影响。 这种情况在竞技比赛中表现尤为明显。 重大比赛中心理足够健康的运动员往往反应敏捷、注意力集中、表象清晰、动作迅速而准确,有利于竞技能力的高水平发挥。 1、培养学生明确的健身目的和强烈的健身欲望,制定好符合个人能力的运动目标,不断提高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是学生对自己能否具有在从事和完成某项运动过程中达到指定操作表现目的能力的判断。 运动效能不仅能影响学生对运动的坚持性,更能影响学生运动时的努力程度。 例如两名身体能力并无差异的学生在进行同一项运动时会有不同的表现。 高自我效能的学生在运动中能保持充沛的精力与活力,遇到困难和挫折不灰心;而低自我效能者则往往低估自己的能力,面对困难与挫折时很容易灰心丧气,失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学生在准备运动前要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健身情绪和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的自觉性和热情,摆脱和避免那种“身随而心违的被动状态”,运动中排除杂念,力求注意力集中,把精力集中到如何呼吸和掌握正确的健身方法上。 2、体育运动前听听音乐,尽力使运动变的轻松愉快。 还可以找自己的同学或知心朋友一齐参加运动,相互鼓励,共同创造欢乐的气氛。 同时要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体育运动,尽可能做到使体育运动与娱乐相结合。 3、要了解和掌握心理调节方法,不断调节自己的情绪、心境和意志。 如跑步前在镜子前照一照,整理一下头发、衣领,伸伸胳膊,有意识摸摸隆起的肌肉。 当看到自己脸色很好,肌肉强健时,精神就会马上振奋起来。 而如果看到自己面色苍白、眼圈发黑圈、精神不振时就要想:一到户外我就会有良好的感觉,我不是那种精神不振,易受情绪制服的人。 这就是积极的心理调节。 四、体育教师及其他相关人员  健康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总目标已为教育界的共识。 对于年轻学生而言,似乎一味谈论健康这个话题有些严肃。 很多学生积极主动参加体育运动是因为他们爱好体育,体育运动能够给他们带来快乐,能使他们在紧张学习之余放松心情。 由此可见体育运动的功能不仅限于促进健康,它还有休闲、娱乐的功效,事实上在运动中获得了快乐才是人们参与运动的原始动机。 同时也只有在运动中得到了快乐,运动才有可能成为习惯,才能够起到促进健康的作用。 所以我们认为学校体育教育应进一步完善为“健康体育、快乐体育、终身体育”,在具体的体育教学中,体育运动要与学生心理健康相互依托、相互制约,促使体育教师必须站在一个更高的平台来重新审视传统的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必须更新观念与知识,努力提升与自我完善,加强对学情和教学内容的研究。 1、体育教师要树立新的“终身体育观”,实施一种和社会进步与需求紧密相关联的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要贯穿与体现终身体育的思想与原则。 教师在发挥自身主导地位前提下,一定还要充分发扬学生的主题精神,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仅向学生多传授运动内容,还要教学生学会运动的方法,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培养他们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努力使学生变被动运动为主动运动,创造条件为他们走向社会后能继续进行体育锻炼和自主体育锻炼打下良好基础。 2、体育教师要引导学生针对自己生理、心理、兴趣爱好、技能等方面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喜好的项目,帮助他们制定切实可行的锻炼计划。 从体育教学的思想性、系统性和科学性的角度出发,根据学情实施有针对性的分类锻炼和分类指导,这不仅是素质教育和发展学生个性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需要。 3、体育教育要教会学生处理好“体”和“德”的关系。 从根本上讲心理健康问题就是德育问题,体育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体育技能,还要关心学生的思想、情感、性格、心理等诸多方面问题,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增强他们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使其得到健康和谐的全面发展。 4、体育教育要帮助学生处理好“质”和“量”的关系。 为使体育运动达到心理转化的目的,运动时必须有一定强度、质量和时间要求,运动量应遵循从小到大、循序渐进原则。 同时使学生明白运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不断掌握心理健康与体育运动相互作用的规律,利用健康的心理来保证健康运动的效果;利用体育运动来调节人的心理状态,促进心理健康。 同时要努力做到体育锻炼与运动保健、医务监督相结合,这样运动效果便会事半功倍。


相关标签: 湖北青少年体育助力新时代健康成长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