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22 18:05:51 文章编号:94 最新资讯

中超转会窗关闭在即,各队外援性价比优先 2020-02-28 随着 2 月 28 日中超冬季转会期的临近,各支球队新赛季的外援名单也逐渐确定。在新出台的限薪政策下,高价大牌球员难以登陆中超,各队引进外援更加注重性价比。 鲁能新援卡达尔的加盟 山东鲁能泰山作为中超豪门之一,本赛季在转会市场上颇为活跃。球队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豪门阿尔艾因引进了匈牙利国脚卡达尔。卡达尔是一名中后卫,职业生涯效力过费耶诺德、切尔西等欧洲劲旅。凭借其丰富的比赛经验和出色的防守能力,卡达尔有望成为鲁能后防线上的领军人物。 外援性价比优先 在新赛季的转会中,各支球队都将外援性价比放在了首位。随着限薪政策的实施,高薪巨星已经难以在中超立足。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实力不俗但薪资相对较低的球员。例如,上海上港引进了澳大利亚前锋阿瑙托维奇,后者曾在英超西汉姆联效力,拥有丰富的比赛经验。江苏苏宁则从巴西圣保罗队签下了后卫米兰达,他曾是巴西国家队的主力中后卫。 重点引进亚洲外援 值得注意的是,本赛季中超各队在引进外援时,更加注重亚洲外援。这主要是因为亚洲外援不占用外援名额,而且在语言和文化方面能够更好地融入球队。上海申花从韩国全北现代引进了中场金信煜,他曾是亚冠金靴得主。北京国安则签下了日本国脚林良汰,他是一名技术出色的前锋。 部分大牌外援加盟 尽管限薪政策限制了高薪外援的引进,但仍然有一些大牌球星加盟中超。例如,上海海港引进了巴西中场奥斯卡,他曾效力于切尔西和尤文图斯等豪门球队。江苏苏宁则签下了克罗地亚中场科瓦契奇,他曾是皇家马德里和切尔西的绝对主力。 外援配置趋于合理 总体来看,本赛季中超外援的配置更加趋于合理。各支球队不再盲目追求大牌球星,而是更加注重性价比和团队融合。亚洲外援的引进也为中超增添了更多的竞争性和观赏性。随着冬季转会期的关闭,中超各队的阵容基本已经成型。新赛季的争夺势必更加激烈,球迷们也将可以期待更多精彩的比赛。

中超外援有多富有?

由于国足不争气,就不得不从国外引进外援球员,这样的做法不仅花费太多的钱,也花费很多精力,很多人表示不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其实都是因为国足的不争气所致。很多外援和国内球员相比,他们不管是薪资还是待遇,都比国内球员要好很多,但是对国足的影响到底大不大了,其实这也不好说,有的人说大,也有的人说没有什么影响。说大的是,让中超中的球队,成为亚洲的冠军,说没有影响的是,国足依旧还是亚洲垫底的球队,只不过是花了点钱,其余没有什么效果。

性价比成为俱乐部的首要考量后中超新政时代的外

在网上,有粉丝发现,申花队的外援球员,马丁斯在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上面,晒出了自己的游艇,在足协杯上,夺得总冠军之后,也算是功成名就了,而他自己乘坐的游艇,也是世界上最漂亮的游艇之一,可以水陆两栖两用,但是在知道价格的时候,也有很多人是望而却步的,根据估算,这艘游艇的价格达到了人民币300多万元。

而看到自己的队友在炫富的同时,作为队友的申花队队员,也在下面给予他点赞和评论,特别是申花队的主帅,还在下面评论说他是不是在走私偷运。作为中超外援中,性价比最高的球员,马丁斯在国内的年薪也达到了了900万美元的年薪,这样的薪资,不要说是晒一艘游艇了,就算是晒十几艘估计也没有人说什么,毕竟人家有钱,但是也说明了在中超的球员,他们的身价也就可想而知了。

除了马丁斯,作为天津队的外援,迪亚涅的年薪也达到了惊人的100万欧元,但是在国内的外援中,来说算得上是小辈了,但是虽然是小字辈的,可是对待自己还是非常舍得的,有媒体报道,在他和天津签订合同之后,就立马为自己买了一个价值30万的手表,同时也在自己的账号上,炫耀了一番,除了手表还有自己的豪车也在其中,当然这也说明了在中国赚到了钱,有了这样的资本了。

但是要说中超外援球员中,谁最能够代表豪的,那一定是上港的外援吉安了,在国内赚到1000万美元之后,回到自己的国家,开起了自己的航空公司,成为了一名老板,他这样的做法也在当时,让很多人都瞠目结舌,甚至还有的球员觉得他发现了一座金矿一样。但是也有一些球员虽然赚到了钱,但是却一直低调行事的,这其中就有特维斯,拉维奇这些大牌外援,他们在中超一天的薪资,甚至超过了中国百姓一年的收入,足见这些外援,在国内赚的钱有多高,当然,随着外援中国热,以后还会有很多球员加入中超,还会刷新我们对外援的豪新认识。

如何看待中超外援名额由4+1改为3+1

个人认为利大于弊利:1、增加国内球员上场机会目前国内引进的外援主要还是占据这场上的中轴线和攻击线,主要位置是中后卫、后腰、中前卫、前腰、前锋和边锋,并且在所有的俱乐部基本都是牢牢的占住了首发位置。 本土球员基本不能获得首发出场甚至是替补出场的机会,减少外援上场名额就是给自己本土球员一个首发的名额。 2、让俱乐部冷静(理智)烧钱中国足协目前就外援出战“3+1”,注册“4+1”的修改意见会出现注册的一名外援没有上场的机会,那么俱乐部在引进大牌球员的时候会考虑到性价比。 实用性将成为重要的考量。 一个轮换的外援需要的是实力,而不仅仅是名气,这样理性的引援将促进俱乐部财政的平衡。 弊:联赛的竞争性可能会收到一定的影响,因为俱乐部的场上实力肯定会出现一定的倾斜。 联赛的商业性、观赏性都会收到一定的影响,短时期内可能会影响商业价值的提升。 新闻:中国足协目前就外援出战“3+1”,注册“4+1”的修改意见,正在征求中超16支球队的意见。 如果得到积极响应,则这条修改意见很可能成为现实,如果遭到中超各队强烈抵制,那么中超外援出战3+1,注册4+1的政策能否实现,还是一个未知数。 假设这则意见获得通过,最大的变动是,原来各队注册外援4+1,都可以进入比赛18人大名单,每场比赛每名外援都有机会出战。 而修改后的意见,会导致每场比赛都有1名外援铁定无法出战。 这无疑考验着中超各队的应对,其方案大致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就是只签4名外援并注册,这样可以节约一部分经费,但是也面临着一旦有外援受伤或被征调,没有外援能顶上来的问题;另外一种方案就是还是注册5外援,4名外援进入比赛18人名单,另外1名外援作为下一场比赛候补人选。 无论哪种方案,相信中超各队都会加紧讨论出最终意见汇总给中国足协。 目前为止,尚未有俱乐部对此事发表意见,至于该修改方案能否获得通过,仍有待观察。

见怪不怪,见乱不乱 中超新政无非是荒唐

近日来,中超限制引援、U23两条新政再次引爆媒体关注,一时舆论哗然,质疑云集。 更多老球迷指出,对于中超已是见怪不怪、见乱不乱。 中超商业化十余年,始于学习英超,而同英超等成熟商业化赛事的差距却从未缩短,到现如今乱象频生,倒是让老球迷觉得历史总是有着惊人的相似。 15年10月《世界足球报》的一份调查数据显示:英超场均名现场观众全球第二,中超场均观众人,全球排名第六。 如果参考下两国人口对比,这种差距就不仅仅是同位级数学差那么简单了。 市场水平是商业化最好的试金石,场均上座率已明示中超与英超间商业化程度的差距,下图15-16赛季场均进攻、防御数据更是说明了中超与英超比赛的观赏性、技术含量层面的巨大差距。 过去一年内中,中足协出台诸多新举措,从U23政策到新U23政策,以及同时出台的限制引援政策,其中以24日夜出台的U23新政最为引人侧目。 新政看似扶植青训,直指世界杯,却意味着年过23周岁的球员将面临从球队宠儿到替补席都进不去的荒谬情况。 扶植青训,却是以牺牲大龄本土球员为代价;扶植青训,却是以牺牲成熟球队完整技战术体系为代价;扶植青训,也是以牺牲外援竞争力为代价;最重要的,扶植青训,出台新政,牺牲了职业联赛的观赏性和中超整体商业化进程,为这样一个渐渐走上正轨、由市场所主导的顶级联赛泼上了一盆冷水。 恒大首捧亚冠奖杯可谓是近年来中超的一个转择点,这之后资本增大中超投入,中超这个巨大的商业IP再次唤醒媒体及民众关注。 本该顺利完成商业化构建,学习西方顶级商业赛事完善自身体系的中超却在新政发布后的舆论中一夜打回原形,重现往日乱象。 商业层面上来看,新政使得职业联赛的观赏性大幅降低,无疑大大降低了中超这个巨大IP的价值。 当投入产出比不断降低,资本还会对足球产业保持足够的热情吗?如资本撤离,随之足球产业的整体氛围也会逐步下降,可谓是恶性循环。 中国足协的存在、新政的出台本该促进足球产业在国内的健康成长,而如今种种乱象丛生不禁让人们再次发出疑问:中国足球的明天在哪?未来在哪?一、中超之乱始于其初中国足球走上职业化之路始于1994年。 1994至2003年,中国足球顶级职业联赛名为甲级A组联赛,简称甲A。 2004年,效仿英超进行联赛改制,既有了“中国足球协会超级联赛”,既中超,这也是中国足球效仿、学习西方优秀联赛体系的一个里程碑。 中超成立本意为提升联赛水平、规范赛事、打造品牌,却因成立之初体系不完善、制度不规范走了不少弯路,闹了不少笑话。 03年甲A最后一轮,因足协公式漏洞,重庆队只有输球才能进入中超。 一时“输球进中超”成了街头巷尾笑闻,而漏洞本身源于中国足协取消升降级制度所致。 而取消升降级制度源于2001年:中国国家队抽到世界杯预选赛绝世好签后,足协为国脚全方位投入世界杯预选塞所做的准备。 本是杀鸡取卵,却不想这一取消,就是五年。 这算是中国足球上一次屁股决定脑袋不遵从市场规律吃下的恶果。 而这一次,是U23新政。 升降级的取消又造成进入中超时代后,联赛中假赌黑的盛行。 06年重新确立升降级制度后,中超才渐渐回归轨道。 2009年中国足坛反赌扫黑开始,中国足球的诸多阴暗面浮上水面,与之对应的标志性事件是央视中止了中超联赛的转播。 为此2011年初,足协请求央视恢复对中超的转播,未果。 从甲A到中超,二十年间种种乱象让中国足球的整体形象在民众心中跌落底端,逢韩必输更是成了中国球迷心中难以言却的痛。 二、中超之乱根于民心中国足球已渐渐成为中国民众至下而上的一块心病,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解决了诸多世界难题,而如今唯一无法解决的大问题——中国足球——却依旧难堪的摆在每个人面前。 这份难题至下而上,似乎也摆在了如今当政者的面前。 5月23日下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小组会议后,中国足协于24日夜既抛出两份通知,也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新政,新政本身可以解读为会议上对于足球领域汇报不满而做出的动作。 新政本身更是直指青训,直指2020世界杯,满足上级意味十足。 15、16年冬季转会窗口,中超球队投入超3亿欧元。 瓜林1300万加盟申花,拉米雷斯2800万转会苏宁,马丁内斯4200万转会恒大,一个个天价数字已令人麻木,却令外媒为之侧目,中超联赛一时成为全球最烧钱的联赛。 似乎中国模式在足球产业再次体现,同时也有质疑声不断发出:强力外援的加盟真的成为中国足球整体水平的提高做出贡献吗?中国足球对国民来说,早已不止是一个体育项目那么简单,它似乎承载了整个国家、民族的体面问题,代表了这个国家全体国民在全球的形象,百年前我们甩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百年后却多了一顶叫做中国足球的帽子。 多年恐韩逢韩必输既成了这种全民面子的集中体现,我们真的赢不了韩国吗?是我们的体面无法输给韩国,所以足球不能输,国内的赛事如何不重要,国际上的重要赛事不能输。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同中国足球的落后产生了鲜明的对比,改革开放三十年间建立的民族自尊心不容被足球这样一个“体育项目”摧毁。 为了这种体面,似乎花再多的钱也是合理的。 毕竟能花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但花钱真的能解决中国足球这个大问题吗?中国模式之快真的能复制到中国足球上吗?中国足球,不仅仅是球迷们的关注热点,关键比赛上输球更是成为了全体民众的耻辱,耻辱本身又会上升到国家角度,引得高层关注。 从这个角度来说,中超之乱始于大众、根于民心。 举国体制不灵,就让赛事回归市场、回归商业,学习西方优秀的赛事管理经验,也学习西方成熟的商业化运作,其实有太多经验可供中超借鉴;市场规律“阻碍”了国际化赛事的成就时,再牺牲联赛持续市场化发展意愿,目标结果本身,满足人心。 谁都知杀鸡取卵不可取,可历史总是这样有趣的循环。 一月初国家体育总局足球运动管理中心正式注销,中国足球与国家体育总局正式脱离——这本是业内人士认为“管办分离”的标志。 而如今的新政似是再次点出:我们不过是走在一条历史的旧路上。 三、中超之乱祸及商业2016年中超总收入15亿人民币,而其中10亿来自于媒体版权的收入,收入的大头自然也是各家媒体纷争之地。 本年度中超开赛前,一月底东方IC签约中超未来三年独家官方图片合作机构,随后三月份PPTV夺得中超未来一年新媒体独家转播权,今日头条获中超未来四年短视频版权资源。 现如今中超版权5年卖到80亿,媒体巨头央视踟蹰中失却中超的转播权,央视1500万到2500万的预算满足不了版权方上亿的需求。 从2012年央视以730万的买断中超转播权到去年中超的版权提升到8000万再到如今的5年80亿(体奥动力),似乎说明了中超正朝着良好的商业化方向前进,而如今开赛近三个月,是否一切都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过去了呢?中超水平又是否配得上80亿的身价呢?似乎中超的受众们对这件事都没那么肯定。 两个月前的一场法律纠纷更是让中超商业化平静水面下的暗流涌动浮现。 3月27日,东方IC起诉体娱(北京)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既Osports全体育),指其以“中超联赛官方图片社”名义进行虚假宣传,派出摄影师假冒媒体记者混入赛场媒体摄影记者区大肆偷拍,损害东方IC作为真正的中超赛事官方图片机构的商业利益。 随后全体育发表声明东方IC并不具有独家垄断赛事图片拍摄权利。 东方IC只得再次强调《2017-2019中超联赛官方图片合作机构确认书》中第二条款项:“合作期间,中超公司不再与国内外其他图片机构进行合作。 上海映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为唯一有权在赛场位置进行图片拍摄的图片机构,其他图片机构无权进入场地拍摄。 ”中超的图片版权向来是视觉中国、Osports和东方IC三家纷争。 年初东方IC看似获得了中超三年独家图片合作机构,获得未来三年中超每场赛事中最好的拍摄位置。 而实际情况是中超赛事需要更多传播与推广渠道,版权所有方自是对所谓官方图片社独家权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中国足球协议超级联赛媒体手册的摄影记者规章中,明确提及了摄影记者塞钱、赛后禁止进入比赛场地,禁止上看台,但这些规定往往因疏于管理而流于形式。 看台拍摄,保安、媒体服务管理乱象丛生。 一场中超比赛的图文播报中,往往混杂了多家图片机构供图,而作为所谓官方图片社独家权益的东方IC,目标付费高质量图片,反而在纷争中落了下层,而这些不过是中超商业化进程中问题冰山的一角。 目前视频版权因信号制作难度大,一般侵权纠纷多为截取信号进行盗播,形式上清晰明了;而图片拍摄难度、成本要低很多。 付费竞标图片拍摄更是中超首创,无疑中超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足球商业化的一步,却未对持权商权益做出更多保障,乱象频出。 U23新政出台多少暗示着足协对于联赛持续市场化发展意愿的放弃,中超商业化之路,依旧举步艰难。 四、历史的重演英超没有对于U23球员每场必上的规定,却有一条U21球员无需注册即可参加联赛的规定。 英超联赛同样规定了每个俱乐部必须在主场馆举行至少三场预备队联赛用于增强球员、球迷们的比赛日体验,而规则方面则规定,每一场比赛只允许上三名超龄外场球员,门将不设年龄限制,让板凳们不会无事可做。 规则上孰高孰低一目了然,显然是对于西方的这些经验学了个壳子没学到核心。 合理的机制才是保障中超健康成长的先决条件,双赢的商业合作才是为中超保驾护航的长治之路,这一点国民意识形态无法取代,拍脑门决定的新政无法取代。 商业是共赢的过程,体系的完善需要耐心成长的过程,仅为一时之利不尊重市场规律、杀鸡取卵的策略必不长远。 这一点取消升降级制度证明过,U23新政或将再次证明。 如今的U23新政不过是为乱象之下的中超提供新的注脚,观赏性和竞技性的降低消耗了球迷付费观看的成本,商业虚高但如果无法合理有效保护持权商的权益的话,最终商业化虚高溢价也会让市场冷静,对于官方合作伙伴的敷衍了事更是让更多合作方对中超失望。 如今的中超也似杀出垓下的楚霸王,无论如何挽救颓势,却只是一步步逼近乌江。


相关标签: 后中超新政时代的外援新面孔性价比成为俱乐部的首要考量高清